谈谈讲课的“讲”
讲课的“讲”,就是教师把课程内容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听懂、记住。也就是说,只有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才能叫讲课。教师的讲解,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核心、最本质的环节,这一环节是否做得好,决定了讲课的质量。
然而,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有两种老师的上课情况是不符合讲课要求的:
有的是以读代讲。这样的老师都是一直看着电脑读讲义,或者是把课件做成讲义,看着课件读。这是读课,不是讲课。这绝不仅仅是方式上的问题,而是凡“读课”者,教师本人对课程内容也都掌握的不熟、不深、不透,其读的内容都缺少对课程内容的足够讲解。
有的是以复述代讲。这样的老师比“读课”的老师对课程内容的掌握要熟,不用总看讲义,可以看着学生直接说。但是,说的基本就是复述教材的内容,同样缺少对课程的讲解。复述也不是讲课,其效果和学生自己看书无差别。
那么,怎样才是合格的讲课呢?
首先,要完整、准确、清晰地解说教材上的课程内容。只有把教材上的课程内容讲解透彻,才能使学生学懂、学会,这是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教材上的文字说明,有的限于篇幅,语言过于简略;有的碍于书面语言,不够直白易懂;有的限于编者水平,解说不够透彻、不够全面,甚至有差错。这就要求教课老师,一方面依据教材,另一方面又不能全靠教材,更不能迷信教材(文理科有别,这里主要指文科)。老师一定要把课程内容融会贯通,掌握精熟,高屋建瓴地用自己的直白语言向学生讲解课程。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听,才会听懂,才会易记。同时,老师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析清层次关系、逻辑关系,弄透每一问题的全部内涵,找出难点、重点。总之,老师的讲解要尽量做到全面、透彻、简单易懂、好听易记、层次分明、难点重点突出。这是一个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工作。
其次,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和补充。因各种原因,很多教材(主要指文科)在讲述、论述各种问题时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时根据需要给予补充,使学生能知道得全面,能理解得透彻。比如,有些文科课程讲到一些外国学者的理论,老师在讲理论的同时,也应简单介绍一下学者本人,还要说明其理论在学术界的影响及评价。如果不补充说明这些,学生获得知识就很不完善。大学老师讲课,应该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这就要求老师对本专业多知多会,这才能在讲课中对教学内容有补充、会补充。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说,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再次,讲课要尽量具有学术性。大学生学习,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都应具有学术性、研究性,这有利于今后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中注重从学理方面来讲问题,对一些理论,要有科学分析,要从理论层面来论述其合理性。特别是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更要论述清楚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别样,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一定要讲道理,讲足道理。要讲清各种理论的学术源流、学术研究现状,特别要介绍不同的观点的争鸣,说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这不仅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全面,而且会培养学术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和研究兴趣。
最后,讲课要尽量具有生动性。但是,这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的,应该另有专文论述,这里就不说了。
总之,教师讲课是在对教材内容充分精熟之后进行再加工的一个创造过程,是对教材的升华,是根据学生口味制作的适合学生消化理解的精美营养餐。每个老师都应努力做好这一营养餐。
教学督导专家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