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的提问是用来干啥的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大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皆然。但大学课堂的提问与中小学的课堂提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那么,大学课堂的提问是用来干啥的?
大学课堂的提问,对推进教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它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它可以获得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以不断调整教学的计划,提高教学质量。而我更倾向于强调它的反馈作用。所谓反馈,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输出后,通过提问、作业、考试等方式,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大学课堂的反馈追求与
中小学不同。中小学课堂的反馈主要是注意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因而它的提问偏重于基础性。而大学课堂的反馈则更注重大学生理论水平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它的提问更注重探究性。
从问题的类型看,大学课堂的提问有认知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方法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等。一般来说,在传授新知识时,老师的提问多是用认知性问题和推理性问题。特别是理工科课堂,老师在一步步推导新知识时,多喜欢边操作边提问,爱问“是不是”、“对不对”、“为什么”,这些就属于认知性问题和推理性问题了。其目的倒不在要求学生回答,而是为了观察学生的反应程度和接受程度,是为了逐步推进知识的展开。但在讲完一个单元的知识后,学生对其中的基本要素、概念、技能有了基本了解,这时老师的提问,就应该采用创造性问题、探究性问题了。
所谓创造性、探究性的问题,是指问题的正确答案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甚至其答案可能还不止一个。它要求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它要求学生能把学过的理论知识纵向地、横向地或纵横交错地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加工创造,灵活地运用。这样的问题需要大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能引起学生理论探讨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什么要强调创造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因为大学课堂的教学任务重点在传授理论,研究性教学是大学课堂的特色所在。另一个理由,大学教育的重点在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只想强调一点,他们现在已进入抽象思维高度发展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其实青年人进入抽象思维的高峰阶段是高中时期。但由于我国高考的现实,中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未有效地发展其抽象思维能力。但如果我们的大学教育还停留在让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我们的大学课堂提问还停留在让学生在书中寻找现成答案的层次,那就彻底泯灭了大学生理论探讨的学习兴趣,彻底背离了对大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能力训练的轨道。
所以,要回答大学课堂的提问是用来干啥的,简单一句话,是用来满足大学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需要。大学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必须要能调动起大学生理论认识的兴趣和动力,能使大学生的理论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能促进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运动,能够刺激大学生的理论挑战欲望,能成为开启大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但是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课堂提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老师原来并没有准备提问,可能是由于有人听课,为了表现教学形式的不单一,为了表现师生的互动,临时提问,而问题的设计完全没有质量。比如,某个概念的定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书本上有现成的答案,于是就叫学生照着书本读一遍。有的答案已写在PPT上,由于屏幕字迹很小,下面看不清,老师便叫学生上讲台读现成答案。有的老师在PPT上展示文章,要几个学生对着屏幕分别照读文章。这样的提问纯粹是为提问而提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毫无意义。
另外,有的老师所设计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譬如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知识,可有的老师却爱问一些某项技能该如何做的问题。又比如学生不具备深广的历史知识,可有的老师却爱问一些很细微的、与整个教学主线关联不大的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一是确实不懂,二是对整个教学不具有意义。就是说,超越了学生的历史与现实的知识积累,所提出的问题完全没有意义。
如果我们能够关注一下中小学课堂的学生表现就能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是踊跃举手的,初中一二年级也还能看到这样的景况。但自初二开始,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他们对教师的提问是有甄别的。到高中阶段,学生对无意义的提问基本是无人举手。到了大学阶段,如果课堂提问还是这个水平,学生心里对这种无意义的提问是鄙视的。要知道课堂教学的反馈是双向的。一方面是老师通过提问在测试学生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老师的提问在评价老师的学术水平。如果老师的提问总是在要求学生读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心里会暗暗地骂:老师你不认识字吗?一旦他们认为老师没有水平,他们对这门课便彻底失去了信心。
所以,大学课堂的提问绝不是一个小事,问题的设计也绝不是可以随便敷衍应付的。课堂提问可以促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着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问题的关键是,老师提的问题是否能促进大学师生的互动,是否能促进大学师生的双向交流。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如果是相反,一个提问,可能就会毁了你的课堂,毁了你的教师形象。
这里有个问题必须要澄清。为什么会出现缺乏质量的课堂提问,很大一个缘由是有的老师认为只有课堂提问才是启发式教学,否则就是“满堂灌”。其实,启发式教学并不是一问一答式教学。大学课堂教学对学生是否有启发,关键在于你的课堂教学是否有足够的知识信息量,有足够的理论含量。大学老师的教学,不能停留于知识的传授,而在对未知问题的启发。由此,大学老师的教学要有问题意识。大学教学,如果每堂课能围绕一个专题,将这个专题中各个知识点逻辑展开,在讲解时一步一步地设置悬念,由此一步一步地推导出新知识,又一步一步地提出新问题,就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维的氛围。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提问的手段,将学生引入理论探究和创造的过程中。此时的问题设计绝不能是随意性的,不能脱离课堂教学的情境而孤立存在。它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教师在营造课堂理论思维氛围的重要手段。
教学督导专家 王建军
(原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